吉象家手机版:双活数据中心解决方案
在技术上,我们除了传统上的从性能、可扩展性、安全、可靠性和可管理性等方面进行对比以外,还需要根据前面对新一代数据中心的技术发展要求的阐述,从如何适应XXX建设新一代的适于SOA业务能力的数据中心要求出发,按面向服务的数据中心的技术要求进行对比分析,这些技术要求在前面有过详细描述,分别是:整合化,虚拟化、自动化和绿色数据中心能力。下面一一进行比较分析。
一、传统技术领域对比
类别 |
方案1:DCE方案 |
方案2:传统以太网方案 |
|
性能 |
核心和汇聚的性能 |
- N7000是4.1Tbps; - 100G以太网平台; - 每插槽230Gbps; |
- Cat6500是720Gbps; - 10G以太网平台; - 每插槽80Gbps; |
接入层性能 |
- 万兆端口全线性; - 千兆端口基本线性(1.2:1); |
- 万兆端口2:1过载; - 千兆端口2.4:1过载; |
|
总体服务质量 |
- 先进的软硬件机制,保证不丢包的以太网 |
- 有先进的QoS机制,尽可能少的丢弃 |
|
可扩展 |
核心和汇聚 |
- 单机箱可扩展到15T以上; - 每插槽可扩展到500G; |
- 单机箱可扩展1.44T以上; - 每插槽可扩展到160G; |
接入层 |
- 40个万兆固定端口,可扩展至52万兆端口,全部已经为FCoE端口; - 可扩展FiberChannel端口; |
- 本次已经配满,无法扩展; - 不支持FCoE和Fiber Channel技术; |
|
可靠性 |
核心和汇聚 |
- NX-OS操作系统的稳定性,更彻底的多线程保护机制; - 支持vPC技术保证双核心可靠性; |
- IOS模块化操作系统,微核结构,比传统IOS的进程保护能力增强; - VSS技术保证双网可靠性; |
接入层 |
- 所有接入层支持双电源、可在线更换的风扇系统; - NX-OS操作系统,稳定的模块化操作系统 |
- 所有接入层支持双电源、可在线更换的风扇系统; - 传统IOS,不支持模块化操作系统 |
|
安全性 |
核心和汇聚 |
- 分布式控制平面保护能力 |
- 集中式控制平面保护 |
接入层 |
- 丰富的二层安全机制 - 不支持三层安全保护机制 |
- 丰富的二层安全机制 - 丰富的三层安全机制 |
|
可管理性 |
核心和汇聚 |
- vDC能力 - vPC能力 - 普通终端Console口 - 特殊的无需协议栈的网管端口 - 被管理物理实体2套,管理简单 |
- VSS能力 - VSS能力 - 普通终端Console口 - 无专用网管端口 - 被管理物理实体4套,管理复杂 |
接入层 |
- 采用FEX(虚拟交换矩阵延展),通过N5000管理N2000 - 被管理实体4套,管理简单 |
- 无FEX虚拟延展功能 - 被管理实体20套,管理复杂 |
|
管理系统 |
- CiscoWorks - Cisco Fabric Manager - Cisco Data Center Network Manager |
- CiscoWorks |
|
管理成熟性 |
- 已部署1000多套,正逐步成熟 |
- 多年验证的成熟性保证 |
二、下一代数据中心技术能力比较
类别 |
方案1:DCE方案 |
方案2:传统以太网方案 |
|
整合化 |
一体化交换能力 |
- 支持一体化交换技术:数据以太网、高性能计算网络、存储局域网(SAN)三网整合 - 支持ANSI FCoE标准 - 实现高带宽、大容量、低延迟、无丢弃技术,整合SAN网络 - 实现高带宽、大容量、低延迟、无丢弃技术,代替InfiniBand技术 |
- 数据以太网单一技术 |
无丢弃的以太网技术 |
- 支持优先流量控制(根据优先级的暂停帧支持) - 支持IEEE 802.1Qaz(带宽管理) - 移植SAN Credit技术实现帧流控 - IEEE 802.1Qau 标准的拥塞管理(BCN/QCN) |
- 无区分的普通暂停帧技术 - 不支持IEEE 802.1Qaz - 无精确帧流控技术 - 传统基于IP QoS和IEEE 802.1p的排队和流量管理 |
|
低延迟 |
- 端口到端口的低延迟能力(二层3us,三层30us) |
- 传统以太网机技术的存储转发方式的延迟 |
|
高吞吐能力 |
- 面向100G以太网的技术 - 4T~15T吞吐能力 |
- 面向10G以太网的技术 - 720G~1.44T的吞吐能力 |
|
虚拟化 |
系统虚拟化 |
- 使用VDC(虚拟设备)和VSS(虚拟交换系统)两种技术 Ø 核心和汇聚采用VDC Ø 智能服务机箱使用VSS |
- 核心和汇聚只支持VSS,不支持VDC |
网络虚拟化 |
- 支持VSS和VPC |
- 只支持VSS |
|
网络智能服务虚拟化 |
- 防火墙系统、负载均衡系统等支持虚拟化 |
- 防火墙系统、负载均衡系统等支持虚拟化 |
|
服务器虚拟化 |
- 一体化交换保证存储和计算资源整合程度高 - 网络支持VN-link,有虚拟机策略迁移能力 - 提供高吞吐、低延迟、可扩展的二层接入环境,利于虚拟机迁移 |
- 不支持高资源整合度的的服务器虚拟化 - 不支持VN-link,无虚拟机意识 - 提供可扩展的三层环境,适于传统业务应用,不适于虚拟机环境 |
|
自动化 |
业务部署自动化 |
- 一体化交换、资源整合能力,具备虚拟机意识的虚拟化能力,保证基于服务器和应用业务部署的自动化实现 |
- 不支持一体化交换和虚拟机网络,只能在网络功能部分实现自动化,很难实现服务器和业务应用部署的自动化 |
绿色数据中心 |
资源利用率 |
- VDC技术减少核心和汇聚设备的硬件数量,资源复用率高 - 支持一体化交换技术,减少网络硬件和服务器网卡数量,提高硬件复用率,减少能耗 |
- 汇聚层设备可以整合智能服务功能,硬件整合能力比传统网络提高,但需要1+1的6000W大功率电源支撑 - 无一体化交换能力 |
低能耗半导体工艺 |
- 基本采用专业设计定制的芯片,不使用通用芯片,避免通用器件中大量无用器件的能耗 - 采用更新的低能耗半导体工艺,整合FCoE的Nuova芯片以太网网卡比分立的以太网卡和存储HBA卡能耗更低 |
- 基本采用专业设计定制的芯片,不使用通用芯片,避免通用器件中大量无用器件的能耗 - 所采用的半导体工艺比DCE稍早,能耗表现稍逊,且不支持FCoE |
|
设备送风方式 |
- 专为高密度数据中心机房设计,从核心到接入都按最新的数据中心机房制冷方式优化 |
- 侧送风,适于传统低密度机房。 |
|
万兆端口能耗 |
- 专为高密度万兆端口设计,接入层采用分布式交换矩阵延展技术,减少万兆布线距离,可大量采用低能耗、低成本的10GE BASE - CU SFP+线缆 |
- 传统万兆接口,不支持10GBASE-CU SFP+线缆,不适于接入层高密度部署 |
|
接入层产品定位 |
- 按新一代虚拟化数据中心优化,其接入层设备具备高密度万兆线和千兆的线性处理能力,适于运行VMware等平台,但去掉功耗较大、接入层不需要的功能,如三层交换、复杂的路由协议、MPLS等 |
- 传统以太网设计思路,高性能、高密度万兆和千兆设备必然是功能复杂的三层路由设备,而三层设备每端口功耗远高于二层设备,也增加了设备和管理成本。 |